友善地球營養師怎麼看?低碳食尚生活
友善環境 | 在地溫度 | 生活習慣

隨著溫室效應加劇,氣候惡化危機上升,我們都常聽到團體組織及政府提倡要「環保愛地球」!參考常作為指標的「二氧化碳排放數值」,舉凡開墾林地、交通運輸、機械工業等都會造成排放過量,由Poore & Nemecek於2018年分析的數據顯示,「食品」的生產製造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6%!當民眾們環保意識逐漸提升,在我們生活中你或許會關心什麼數值或行為可以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呢?身為營養師,這次我們以「環保」的觀點切入,和你分享「培養低碳環保好習慣,正確落實生活中」,一起達成營養又環保的雙贏吧~

認識碳足跡及碳標籤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個產品或服務從原料開始,經過製造加工,物流運送、販售、消費者使用後的廢棄處理等,在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根據2019年的統計顯示,臺灣每人每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11.05公噸,比2017年時的全球每人每年平均4.8公噸,高出兩倍之多(Hannah Ritchie, 2019)!這些碳排放離你我都不搖遠,且無時無刻都在產生。為了增加環保意識,環保署有設立碳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申請機制,標示產品的碳足跡數字,讓民眾在購買產品時可以了解其所帶來的碳排放量,並選擇更友善地球的環保商品

環保好食習慣1-選在地、食當季

 

食物從產地到餐桌,歷經重重加工製造的過程與能源消耗,「選擇在地食材」可以降低長途運輸產生的碳排放、刺激當地的消費循環;「食用當季食材」可以減少農藥肥料、殺菌劑的使用,及保存耗費的能源。研究也發現,蔬果在其盛產季節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高(Phillips KM, Tarrago-Trani MT, McGinty RC, Rasor AS, Haytowitz DB, Pehrsson PR, 2018),掌握兼顧新鮮又增加營養密度的健康小技巧,是不是一舉數得呢?

環保好食習慣2-飲食均衡不過量

 

民國102-105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有高達53%成人族群的豆魚蛋肉類攝取超過每日平均攝取建議6份以上,尤其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高,而紅肉正是碳足跡相對高的食物類型;另外,國人主要飲食問題為蔬果量不足、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不足、好油與堅果種子類不足、鈣質來源不足。因此,藉由調整飲食比例,搭配我的餐盤,均衡且適量的「攝取蔬食」,不僅能夠維持健康的體態,更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環保好食習慣3-先浸後洗,蒸營養

 

除了食材的挑選之外,適當的清洗及烹煮也是打造環保食尚的一個關鍵步驟呢!掌握〝先浸泡、後沖洗、再切除〞三步驟(柴幗馨,2016),能降低農藥殘留、避免不必要的水資源浪費。另外,烹調方法跟營養素保留及節能息息相關,研究發現以花椰菜為例,比較水煮、蒸 、微波、快炒、加水煎炒等五種方式,其中「蒸」對於營養價值保留高,如葉綠素、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皆無顯著下降(Yuan GF, Sun B, Yuan J, &Wang QM, 2009),更能夠減低因長時間燉煮,造成的電及瓦斯的使用過度

 

環保好食習慣4-多原味、少加工

 

加工食品、醬料、罐頭在製造的過程中會衍生出額外增加的碳足跡、能源損耗,食用時更可能吃進很多隱藏的鈉、糖、熱量。因此,多選擇原態食物食用,能夠增加纖維攝取,也讓身體獲得完整的營養素、維生素及礦物質;調味上也可以善用天然的辛香料,像是蔥、薑、蒜、胡椒、迷迭香等,一起品嚐食物真滋味,不僅降低地球負荷,也能減輕身體負擔

環保好食習慣5-自備餐具最給力

 

臺灣每年約使用45億雙免洗筷,高達約5.9萬公噸,總長度足以繞地球20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1)!塑膠袋、吸管的使用及不當處理,造成環境的汙染,甚至威脅動物生存。研究指出,可重複使用的水瓶(包含估計的清洗次數),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使用同等數量的PET水瓶一次少了79%(Clean Water Fund, 2017)。所以平常要養成自備餐具的習慣-每天早晨的咖啡用自己的杯子外帶、午餐帶保鮮盒購買、周末的採買自備購物袋……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長期累積下來其實可以減少很多塑膠袋、免洗餐具的使用呢~

 

以上歸納出的五個「環保好食習慣」,你已經達成了幾個?或想從那個開始呢?

試著從今天起,拯救我們的環境、家園,地球只有一個,由自己與身旁的朋友做起吧!

 

 

Reference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產品碳足跡資訊網頁,碳足跡介紹。檢自

https://cfp-calculate.tw/cfpc/Carbon/WebPage/FLFootIntroduction.aspx (May.17, 202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產品碳足跡資訊網頁,碳/減碳標籤產品資訊。檢自

https://cfp-calculate.tw/cfpc/Carbon/WebPage/visitors/FLProductinfo.aspx (May.17, 202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生活廢棄物質管理資訊系統網頁,一次用產品:少用免洗餐具 (2021年1月12

日)。檢自 https://hwms.epa.gov.tw/dispPageBox/pubwaste/pubwasteCp.aspx?ddsPageID=ONE&dbid=3470361989 (May.17, 202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8年)。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柴幗馨 (2016)。蔬果一定要配農藥殘留?洗菜三步驟讓農藥 Out!。檢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95881 (May.17, 2021)

・Clean Water Fund. (2017). Greenhouse Gas Impacts of Disposable vs Reusable Foodservice Produ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leanwateraction.org/sites/default/files/CA_ReTh_LitRvw_GHG_FINAL_0.pdf (May 18, 2021)

・Hannah Ritchie. (2019). Where in the world do people emit the most CO2?. Retrieved from https://ourworldindata.org/per-capita-co2 (May 18, 2021)

・Phillips KM, Tarrago-Trani MT, McGinty RC, Rasor AS, Haytowitz DB, & Pehrsson PR. (2018).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vitamin C content of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a local retail market. J Sci Food Agric, 98(11), 4191-4204. doi:10.1002/jsfa.8941

・Poore J & Nemecek T. (2018). 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cience, 360(6392), 987-992. doi:10.1126/science.aaq0216

・Yuan GF, Sun B, Yuan J & Wang QM. (2009). Effects of different cooking methods on health-promoting compounds of broccoli. J Zhejiang Univ Sci B, 10(8), 580-588. doi:10.1631/jzus.B09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