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至聖先師孔子的飲食觀
生活習慣 | 有趣食識 | 食品安全

教師節到了,滿滿的感謝送給辛苦地教導的師長們,讓我們成長中學習到豐富的知識、做人處事的道理等等;而這個節日,亦是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日。孔子不僅是教育家,在當時醫術不發達的春秋戰國之際,享年73歲的孔子可以說是長壽,大家是否好奇孔子的養生之道呢?就讓我們運用不同的觀點來看看吧!

從論語看孔子的飲食觀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 ,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孔子一生安貧樂道,生活簡樸,他曾讚美顏回艱苦樸素的精神。孔子在家中也堅持要吃五穀雜糧和蔬菜,居住更是以簡樸舒適為宜,反對舖張浪費

◎營養學

於2011年即提出,將飲食指南中的主食類改為「全穀根莖類」,建議每日 2/3主食攝取自全穀根莖類,例如:糙米、全麥、地瓜,因其富含了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鄉黨篇》第八章

孔子雖然吃的簡樸,但對於飲食仍十分講究。飯放過久,變得濕濕稠稠的,而且產生餿味,或者魚和肉腐爛了,一概不吃

◎食品衛生安全

細菌是食物中毒主要原因,冷藏、冷凍保存方式只能抑制細菌生長,而無法消滅細菌,而腐敗食物容易增長微生物,吃下肚會造成食物中毒,並且出現如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病狀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鄉黨篇》第八章

孔子參與國家的祭祀典禮時,所分得的祭肉不過夜。就連其他祭肉也不會存放超過三天,如果超出三天就不吃了

◎食品衛生安全

在溫度4~60℃容易孳生細菌,無論是尚未烹煮食物(肉類、沙拉)或是烹煮好的食物放置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天氣炎熱超過1小時,微生物就會生長,進而影響衛生安全

「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將醬不食。」-《鄉黨篇》第八章

孔子不吃烹調不佳的食物、烹調半生不熟的食物、切割不好的食物、過度使用調味料的食物。

◎食品衛生安全

食物須徹底煮熟,否則內含的微生物、細菌容易繁殖、產生毒素,尤其是未加熱殺菌的牛奶、蘋果汁,容易感染大腸桿菌;而產生怪味得罐頭,可能已經遭到肉毒桿菌毒素的汙染,怪味道、不好吃,也是個警訊!

◎營養學

過度使用調味料-糖、鹽、醬油、豆瓣醬、沙茶醬⋯等,掩蓋了食物天然的原味,不僅無法立即得知食材的新鮮度,更容易額外攝取不該攝取的糖、鈉、化學物質

「不時不食。」-《鄉黨篇》第八章

不是該進食的時間、不合時令的食物,一概不吃。

◎營養學

強調飲食當季在地化,雖然現在農業技術發達,冬天也吃的到芒果、苦瓜,夏天也吃得到橘子、高麗菜,不過吃當季、當地食物,不僅數量多、味道好、營養成分也處於最佳狀態,病蟲害少,也比較不會使用過多的農藥以及化學生長藥劑。定食定量,吃完三正餐即可,讓腸胃道有休息的時間,避免負擔過重,也減少現代的文明病肥胖、糖尿病發生

「不撤薑食,不多食。」-《鄉黨篇》第八章

意謂著餐餐都需以薑佐餐,且進餐完畢,薑亦不撤除。據《本草綱目》記載:「乾薑味辛、溫無毒。主治胸滿咳逆上氣,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消痰下氣,腹臟反胃,乾嘔,消冷解毒。」(李時珍,1981,頁 925)

◎營養學

薑是常用的香辛調味料,芳香成分「薑油桐」及「薑油酚」具有調味和促進食慾的作用,煮海鮮、魚類去腥。薑所含的薑醇類成份具有抗發炎的效應!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鄉黨篇》第八章

即使席桌上的魚肉再豐富,也不宜吃的過多,甚至吃的量亦不宜超過主食

◎營養學

現代西式飲食以肉、魚為主,長期下來多有慢性疾病的發生: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以全穀根莖類為主食,依每人熱量不同攝取合適份量的豆魚肉蛋類,以植物性食物為優先選擇來源(豆類),可以充分攝取為量營養素、植化素,維持健康又符合低碳環保概念

 

孔子提出各種「不食」概念,與現代食品科學、衛生觀念不謀而合。

勿食用放置室溫或是太陽下超過1小時以上的食物、勿攝食過量、勿攝食有異常味道、勿調味料過多,餐餐以新鮮粗食、蔬食為主,於日常生活中不僅是要有規律,並且要有良好的調節以及控制,加上適度運動,就是健康養身的祕訣。

孔老師的飲食習慣、衛生、禮儀,大家不只佩服,更要身體力行呦~

 

Reference

・劉書安(2010)。《論語‧鄉黨》中孔子飲食觀之探析 -以現代預防醫學為論述依據。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6-1,頁49-55

・C&C studio-Beth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