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榨豬油,吃的最安心?
迷思破解 | 食品安全 | 食材解析

還記得繞著O統、富O鄉等油品事件的頭條新聞,讓民眾對於大廠製造的油品開始不信任,爭先開始回歸傳統製油的方式,開始上市場去跟豬肉販買豬油!於是原本乏人問津的「豬板油」,開始供不應求。

上週跟媽媽逛菜市場,找固定的豬肉販買肉,老闆娘超可愛,我們買了七片松阪肉。通常都是拿了就走,但這回老闆娘說:「幫你們把肥肉去乾淨一點,你們等等再回來拿!」此時,我笑了,現在肥肉真的變得好珍貴!

豬油小檔案

 

在台灣傳統家庭的爺爺奶奶們都說,用豬油炒出來的食物,「厚呷油勾乓!」(台語)往往可以聽到做子女的總是在一旁苦勸:「吃豬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聽到這句話,民眾有這樣的認知,可見營養教育的成功,民眾健康水準的提升!但豬油,究竟有多麼不好?或是多麼好呢?

。豬油的成分分析

每100g熱量 900 大卡

脂肪 100 g(飽和脂肪 39 g、單元不飽和脂肪 45 g、多元不飽和脂肪 16 g)

膽固醇102 mg

避開豬油傷「心」點

 

其實豬油沒有想像中的差。豬油的不飽和脂肪是飽和脂肪的1.2倍,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占45%,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占16%,其中Omega-6也有10%,好的脂肪酸比壞的脂肪酸多。

過去一項有名的研究發現「French paradox」-法國的矛盾,指的是法國人比美國人多吃兩三倍的奶油、豬油、牛油這些飽和脂肪酸,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卻只有美國人的三分之一。吃傳統油膩膩食物的法國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竟是西方國家中最低的。當然,在流行病學中造成某些疾病的原因很多,因此就像這研究結果一樣,並不能全把心臟病歸咎於飽和脂肪酸所造成的,還必須考慮生活環境、總觀其飲食型態等等。

豬油傷「心」有兩點,學會聰明應對:

1. 豬油中含有的飽和脂肪、膽固醇

每增加1%的飽和脂肪,血液中總膽固醇濃度及低密度脂蛋膽固醇(即壞的膽固醇)約增加2%。壞膽固醇黏在血管壁,久而久之行程血塊或血栓,容易造成中風或心肌梗塞。

然而,與動物性奶油相比,豬油的膽固醇不比奶油高(100克豬油的膽固醇為102毫克,奶油為197毫克),加上奶油的發煙點約150度,而豬油是190度(精緻後提高到220度) ,用於中、高溫烹調時,其實,豬油比奶油合適

2.存在豬油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花生四烯酸,會形成壞的前列腺素,使人體容易過敏、發炎、水腫、血管阻塞,但是在飲食上多攝取蔬果,少吃精緻澱粉可以降低這項壞處的。

豬油迷思解

 

Q:那我們通常甚麼時候會適合用到「豬油」呢?

A:豬油、牛油在常溫下是固態,穩定性高、可耐久保存、不易變質,較耐高溫烹調,比液態植物油(如葵花油、沙拉油)更適合用來炒菜,更不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一般烹調食用油會根據發煙點來決定它的使用範圍發煙點在大於190℃~200℃或以上 較適合用於高溫烹調

因此豬油算是適合高溫烹煮的,只是油品在經加工精製後的發煙點會提高,所以精緻過後又比為精緻適合高溫烹煮。

Q:怎麼自製豬油,才安全呢?

A:榨油法分為乾式和濕式兩種。

乾式榨油法是將肥肉下鍋,直接加熱榨出油,其發煙點低約攝氏 182度;而濕式榨油法則是先將肥肉放進冷水中慢慢煮沸,油脂榨出後會浮在水面,待水涼後即可撈出。

濕式榨油法的豬油味道較清淡、顏色偏白,且發煙點較高,約190度;當豬油在經過加工後,成為精制過的豬油,會提高其發煙點,約220度,但是未精煉過的豬油相較於精緻過的豬油,易有保存不當的問題,很容易變質。

因此在使用時須要顧及火候及衛生唷,勿因節省而重複使用或是久放!

Q:榨豬油要用哪個部位,有差嗎?

A: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主任羅玲玲建議,豬的內臟周圍和腰腹、後背部的脂肪是比較好的油,因為不同部位的豬肥肉也有品質差異,內臟周圍脂肪較早生長,受環境、飲食影響較少;其中品質最好的是腎臟周圍的脂肪,俗稱板油,顏色較白,但量不多。

 

各種油脂的脂肪酸組成都有差異,食用油的好壞已不能用植物性或動物性,飽和脂肪或不飽和脂肪的二分法來判斷,而是要秉持『不同的烹調方法,使用不同的油品』,才是王道!

現代人吃肉多、熱量太多又動得少,並不鼓勵多使用動物油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豬油雖非完全沒好處的油,偶爾吃可以,但量不能多,也無法取代植物性烹調用油。

 

Reference

・Hugh Tunstall-Pedoe. The Mediterranean diet revisited – towards resolving the French paradox. (2000) Q J Med93:783-785.

・行政院衛生署編 (民國 87 年) 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份資料庫

・康健雜誌168期,豬油、椰子油-沒你想的那麼糟,2012

・uho優活健康網 ,別碰豬油和牛油?擷取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